2013湖南长沙高考模拟历史试题答案
点击下载:湖南省长沙市2013届高三高考模拟历史试题
科目:历 史
(试题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和该试题卷的封面上,并认真核对条形码的姓名、准考证号和科目。
2. 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题卷和草稿纸上作答无效。考生在答题卡上按答题卡中注意事项的要求答题。
3. 本试题卷共7页。如缺页,考生须及时报告监考老师,否则后果自负。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一并交回。
姓 名
准考证号
绝密★启用前
2013年长沙市高考模拟试卷
历 史
长沙市教科院组织名优教师联合命制
本试卷分选择题、材料解析题两部分。考试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部分 选择题
本大题有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的要求。
1、恩格斯说:“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城墙并非无故: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耸入文明时代了。” 其含义是
A.这些城址体现了政治权力已经形成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强制性力量
B.早期国家尚未形成
C.氏族制度处在父系阶段
D.这些城址明显体现了等级制森严
2、《隋书•杨尚希传》记载:“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又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二……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产生上述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滥设郡县等官僚机构
B.官吏的委任越制超编,官员数量越来越多
C.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和强化的必然产物
D.官民之比畸形发展,官多民少
3、德国历史学家西格弗里德•劳菲尔(Siegfried Lauffer)曾强调:“这两条原则,即所有公民都应该享有平等权利,所有决定必须以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是古代民主政治和现代民主政治相似的特征。从古代到现代,它们都被迅速接受……所以现代政治思想起源于古代雅典,而不是其他任何过去的政治形式。”下列说法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
B.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
C.民主是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的,是一定历史条件和具体国情的产物
D.雅典的民主是奴隶主自由民的特权民主
4、对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马克思认为,“只有经过残酷的斗争和通过共和国的政府形式才能从君主专制过渡到君主立宪”。对这种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的曲折和反复及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没有实现预定的目标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高潮中曾建立的共和国实际上只是夺取胜利的途径
D.君主立宪制才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最终归宿
5、太平天国领导人曾对在华的外国使节说:“尔等如帮助满人,真是大错,但即令助之,亦是无用的。”“平定时不惟英国通商,万国皆通商,……(但)害人之物为禁。”这说明太平天国在外交上
A.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本质有了正确认识
B.主张自由贸易,无论何种商品都不限制
C.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外交方针
D.奉行独立自主、反对侵略的外交政策
6、民主政治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之一。世界近现代史上,各国人民为建立一个民主法制社会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阻碍近代中国社会实现政治民主的主要因素有
A.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B.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破坏
C.封建政府和军阀的专制统治 D.长期的专制传统和落后保守的封建思想观念
7、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说:过去的时间我们曾是敌人,今天我们有巨大的分歧。使我们走到一起的,是我们有超过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尼克松总统所说的“共同利益”最主要是指
A.共同反对霸权主义 B.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
C.中美两国发展的需要 D.都有改善国际环境的要求
8、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反应了我国民主政治根本目的是
A.保障人民民主权利 B.保障人民政治权利
C.保障人民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D.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9、《共产党宣言》:“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本段材料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什么基本原理?
A.无产阶级以暴力革命推翻资阶级统治 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资本主义最终必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 D. 夺取政权,实现公有制
10、1963年1月,法国总统戴高乐直言不讳的告诉美国记者苏兹贝克:“首先必须要有个欧洲啊!现在对美国来说是很惬意的。有一个法国、一个德国、一个意大利和一个英国,而美国可以利用他们来相互反对……必须要有一个既有自己的经济、自己的政策、自己的防务的真正的欧洲”。戴高乐总统谈话所要表达主要思想是
A.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B.希望欧洲联合,以摆脱战后的美国控制
C.欧洲的现状对美国有利 D.欧洲要脱离北大西洋组织,建立自己的防务
11、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不虚传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这场“商业革命” 最本质的现象是
A.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 B.出现了工商业市镇
C.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 D.海外贸易空前发达
12、1793年,(英国调派使臣到中国,提出互市、租地等要求——引者注。)乾隆皇帝在给英国使臣的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天朝尺土,俱为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画界分疆,各有专属。……且天朝亦无此体制,此事尤不便准行。” 但到了 1901年,清政府公布议和诏书上谕,居然提出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无耻政策。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屡经列强的侵略打击,清政府完全丧失了对外抵抗的信心和意志;
B.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清政府认识到开放的必要性;
C.面对日益严重的内忧外患,清政府想以此获得帝国主义的支持;
D.帝国主义对清政府的逼迫与威胁。
13、《陆游集》:“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反映了
A.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B.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开始
C.南方经济突出发展,完全超过了北方
D.反映了太湖流域地区生产在全国所占的重要地位
14、历史学教授钱乘旦说:“文化的渗透和融合不只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在大的方面也如此。人们一般认为:经济全球化导致经济运作方式趋同。这固然不错,但现代经济运作方式在各地遭遇各种本土性,就一定要嵌入到各种文化背景中去……。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
A.全球化与本土性可以共存
B.在全球化过程中,本土性将自然延续,在新的环境下调适自己,形成文化融合
C.在全球化的前提下传统与现代化对立,将本土与全球化对立
D.本土文化,是许多文化交融的结果;没有融合的文化不会有生命力
15、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它们基本改变了阶层之间的相互关系,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材料“新阶段”最主要的含义是
A.交往扩大,使欧洲市场扩大为世界市场 B.引起殖民扩张
C.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D.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16、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江苏南通人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但到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就每况愈下了。从张謇企业的命运我们可以得出的认识是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依赖国外市场
B.战争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良好的国际环境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关键
D.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17、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列宁的话表明
A.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没有理论可循
B.新经济政策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好
C.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国家
D.社会主义没有现实的模式可以借鉴,需要不断地的探索
18、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进行了多方面调整。如英国1909年颁布的一项法案授权成立工资管理处,负责确定在 “流汗行业”工人的最低工资;另一项法案授权成立一个行业管理局,为失业者提供就业信息;1911年提出国家保险法法案,对失去健康和生病者提供了保险。德国也先后颁布了“疾病保险法”、“意外工伤保险法法案”、“老年及残疾保险法”,保障工人的权益。这些措施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发展社会经济
B.工人的权益得到了较大的保障
C.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法律保障
D.显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人民的支持
19、1607年,100多名男子乘三艘船从不列颠起航,远涉重洋,登上了大西洋彼岸。从此,这片土地开始在剑与火中孕育了一种崭新的文明,人种构成也发生了迅速的变化。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由此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时间(年) 土著人口 白种人口 黑种人口 合计
1700 75.0 22.3 2.7 100.0
1820 32.5 788.4 177.2 998.1
1860 16.0 2724.0 400.0 3140.0
A.土著人口骤减,白种人和黑种人口剧增,成为当地的主体,人口总数大幅上升
B.提供劳动力和先进技术,带去了近代文明和近代制度
C.促进经济发展形成统一市场
D.形成了美利坚民族
20、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 的形成主要影响是
A.武功增强 B.商业发展 C.儒学受抑 D.政权开放
21、有研究者认为,近代以来中国出现过五次大的留学热潮。下列对民国初期留学热潮的分析,正确的是
批次 留学时间 留学初衷
第一次 清政府晚期的留学潮 富国强兵
第二次 民国初期的留学潮 实业救国
第三次 国民政府时期的留学潮 科技救国
第四次 新中国初期的留学潮 建设祖国
第五次 改革开放后的留学潮 创业立业
A.多选择留学美日苏等西方发达国家 B.袁世凯政府起了推动作用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适应“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需要
22、客家民居是中国四大民居建筑之一,是研究民族、民俗、社会人文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以下是建于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几种客家民居,从中不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客家嗣龙屋 客家椭圆楼 城堡闸楼 东西合鉴
A.客家人团结和睦的象征 B.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C.近代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 D.都可作为我国珍贵文物来研究
23、《必修三》第三课教材说:“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而复旦大学吴松弟教授通过电脑光盘检索,发现三教合一之称在整个《四库全书》中只出现过八次,且全都是在元代以后,也就是说,在明代之前,只有三教的概念,而根本没有三教合一概念的流行。据此,你认为下列哪种说法可以成立
A.元代之前确实无“三教合一”之说
B.《四库全书》是史料,吴教授的观点比教材更可信
C.不能据此判断隋朝没有提出过“三教合一”
D.“三教合一”是后人对隋朝三教发展状况的一种描述
24、19世纪初,英国兴起抵制教会的“新大学运动”,出现了以自由、民主精神办学的伦敦大学等一大批高等院校。剑桥、牛津大学也进行改革,取消必须信奉加尔文教的宗教宣誓,并增设许多自然科学课程。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教会对传统大学控制的削弱
B.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C.文艺复兴及启蒙运动的影响
D.达尔文进化论促成思想解放
25、“今切以为其当与不当,可内反于心而定也。尧谓舜曰:‘天之历数在尔躬。’言察身以知天也。……天子者,则天之子也,以身度天。”对此话理解正确的是
A.是一种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B.意为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C.意为对君主的权力形成制约
D.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第Ⅱ部分 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26题16分,27题18分,28题16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以下几个因素可以解释这一悲惨结果。首先,中国幅员辽阔,这使得中国内地许多年来未受到与西方交往的影响。内地相当于一个巨大的贮藏所,几十年来注重的文官候选人一直是从那里产生。他们组成的官僚阶层由知识分子构成;而这些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著作,因而,他们更强调的是伦理原则,而不是手工技艺或战争技术。其次,这一统治阶级因以下事实而进一步受到约束:除佛教外,中国没有或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因此也就毫不奇怪,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它的变化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做出反应的其他国家。最后,年轻的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人也应负部分责任。他们中的一些人虽然在民国初期起了主要作用,但他们却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些与他们从国外尤其是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他们所建立的制度自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是对中国近代史上那一事件失败原因的分析?(2分)并举例说明:19世纪后半叶“但它(中国)的变化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做出反应的其他国家”。(4分)
(2)根据材料,概括其对该事件失败原因分析的主要观点。(6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其观点。(4分)
27、19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来往不断扩大并日益频繁。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叶,世界各个地区都已卷入到资本主义的商品关系之中,……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及它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垄断地位,意味着已经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下卷)》
材料二:在19世纪50年代~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须的工业品。 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材料三: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西方学者有人认为:“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材料四:在CRT彩电时代曾位列全球第一阵营的中国企业,在平板电视时代因受制于上游核心技术等原因而逐渐跌出了领跑位置。……2007年,三星、索尼、飞利浦分列全球液晶电视(平板电视)出货金额及出货量前三名,夏普、LG、东芝与松下居第四至第七位,其中没有中国企业的影子。……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说,中国彩电巨头在平板电视时代不掌控上游核心技术,难以发挥成本优势。2007年第四季度液晶电视……在全球市场已大大超越CRT彩电。液晶电视的市场占有率,日本为86%,西欧为84%;北美市场为78%,而中国市场CRT彩电销售仍占很大比例。 ——段志敏(京华时报2008年02月27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发展的基本特点?(6分)
(2)你对材料三的观点有何看法,请试着说明理由。(6分)
(3)材料四主要反映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什么问题?(2分)你对此有何认识?(4分)
28、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文明演进的主要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资料
时间 401年~
1000年 1001年~
1500年 1501年~
1840年
中国科技在世界科技中的比例 70% 58% 29%
——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
材料二:中国之所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因而轻视和忽视了工匠在科技领域上的重要性。
——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材料三: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中国经济现代化报告2005》
材料四: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时间 重大成就 作用和意义
1961年 1.2万吨水压机制造成功 我国成为能制造大型锻压机械的国家
1965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
1974年 籼型杂交水稻育成 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
1988年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 第一座高能加速器
1999年 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回 为我国载人宇宙飞船奠定基础
材料五:1978年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六万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累计达1400多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在1501年~1840年的科技发展趋势。材料二中论及的中国科技停滞不前的原因,遭到了甲同学的反驳,请为他提供反驳词。(6分)
(2)材料三认为中国“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材料四却告诉我们此期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两者相互矛盾吗?请说明。(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科技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就其中你认为最重要的因素,谈谈具体做法。(4分)
2013年长沙市高考模拟试卷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本试卷分选择题、材料解析题两部分。考试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A C C B D A C D C B A C D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A D D A C D B B C B C
二、材料解析题
(共3小题,其中第26题16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6分,共50分)
26、(16分)
(1)事件:辛亥革命;
举例:19世纪后半叶,日本明治维新,学习西方,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①产生于中国内地的官僚阶层思想传统,顽固保守。
②统治阶级不愿也不善于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与思想文化。
③年轻的革命者照搬别国制度,脱离国情。
(3)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没有认识到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和客观原因。
27(18分)
(1)英国失去“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多中心的贸易新格局形成;世界贸易总量持续大幅度增长;国际分工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强,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任答期中2点即可得满分)
(2)看法:有道理。
理由:工业革命后世界为欧洲提供了市场、劳动力和原料等;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促进来了欧洲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交通工具的发展使得整个世界的联系日益加强。(任答期中2点即可得满分)
(3)问题:技术水平落后,与发达国家在高科技产业领域的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地位。
认识: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中国要从“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中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言之有理即可)
28(16分)
(1)趋势:中国逐渐失去在世界科技发明中的优势(或由领先世界转为日渐落伍)。(2分)
反驳词:中国科技在明清以前一直领先西方,期间儒士大夫和儒学一直居于中国社会的主导地位。明代中国科技开始落后于西方,而明代则是儒士大夫和儒学在传统社会文化中开始失落的年代。(4分)
(2)不矛盾。(2分)由于帝国主义的敌视、封锁,“左”倾错误,“文革”动乱,我国错失第三次科技革命转移的机遇。但由于广大科技工作者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和卓绝努力,独立自主地取得了一些科技成就。(4分)
(3)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环境是否稳定、国际环境、国家政策支持、教育水平、时代需要。(2分) (任答期中2点即可得满分)
做法:言之成理即可得分。(2分)